(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陆地探测四号01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
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光明日报北京8月21日电 记者陈海波从国家航天局获悉,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经过4次变轨后,日前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成功展开,完成了卫星入轨初期飞控试验主要工作。随着该卫星的“上岗”,我国以卫星遥感、通信、导航为主体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据了解,陆地探测四号01星工程研制中,首次创新提出了大口径环形反射面天线加相控阵馈源方案并实现工程化,同时带动了相关基础理论、系统设计和精密制造等方面技术进步。该卫星于8月13日发射,成功运行后,将填补国际上高轨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遥感领域的空白。目前,卫星工况正常,状态良好,后续将继续开展在轨测试等工作。
与光学遥感卫星不一样,陆地探测四号01星的观测设备是雷达,而非相机。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先对地球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从地球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对其进行解析,从而获取具有大量信息的雷达图像。陆地探测四号01星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多模式、轻量化等优点,不需要借助光线就可以成像,而且能够穿透云层进行观测,因此不受气候和光照限制,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地对地观测,非常适用于防灾减灾等应用场景。
陆地探测四号01星的另一个特点是飞得更高——运行于距离地球近四万公里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运行在500或700公里较低轨道的卫星,一般对某一块区域的驻留时间大约是十几分钟,重复观测要几天后,时效性相对较低。与之相比,陆地探测四号01星的运行轨道更高,观测重访周期短、成像幅宽大,时效性相对较高。
“将这些优势结合起来,可以提高灾害异常变化信息的识别精度和效率,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工程副总师孟令杰介绍,除了防灾减灾,陆地探测四号01星还可服务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行业应用需求,是我国目前行业用户最多的遥感卫星。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天基灾害监测体系,丰富我国重点区域观测手段,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遥感科研卫星。孟令杰介绍,过去一年,我国共发射200余颗卫星。我国以卫星遥感、通信、导航为主体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后续将持续完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遥感、通信、导航卫星融合技术发展,加快提升泛在通联、精准时空、全维感知的空间信息服务能力。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2日 08版)